首頁 最新消息 保險新聞 保險新聞
中時電子報
工商時報【陳欣文】
台灣保險市場最詭異的現象就是「投保率超高、平均保額卻超低」,也就是說每個人有好幾張保單,但真正提供壽險保障的保單可能一張都沒有。國內幾家致力保障型商品的外商壽險公司,在台灣偏好儲蓄類型保險的市場中經營較為辛苦,但仍堅持回歸保險本質,每年在為提高保戶平均保額而努力,問他們何以如此堅持?答案都是「因為我們是做保險的不是做投資的」。
國內目前還聚焦在保障型商品的外商壽險公司主要以保德信人壽、AIA友邦人壽為主,仍在台持續奉行集團的策略:讓保險回歸本質,但在台灣這偏好投資與儲蓄的市場中,必須耗費相當多的心思在商品和人力的培育上,這幾年才逐漸反映在旗下保戶的平均保額明顯高於國人平均保額數倍。
根據最新統計,國人平均壽險保額約56萬元,若去對照壽險業者建議的合理壽險保障應以年收入十倍為基準來算(國人年平均所得約63萬元),每人的壽險平均保額應該至少有600萬的水準。再對照台灣在世界排名前幾名的超高投保率,可以發現台灣人買保險多是在儲蓄投資而非買保障。
一位外商壽險公司總經理感嘆常有高所得的醫生、律師朋友問他有沒有推薦高報酬的保險商品,他也直言:保險公司商品不能幫你創造財富,你自己的工作本業和其他投資才是創造更多收益的管道。他認為,保險公司不應該因為財務的考量去強調報酬收益率的商品,長年來用報酬率誤導民眾把保險商品當投資是當前台灣保險市場最大的問題。
台灣人的保費支出相當可觀,前幾年一度還占了GDP的20%,可見國人很愛買保險,但是一旦風險真的降臨,很多人卻完全無法享受到保險的真諦。
儲蓄險、年金險並非不好的商品,確實是儲備退休等資金的穩健方式之一,但是壽險保障型的商品應該優於這些商品,而國人偏好儲蓄的習性加上保險公司錯誤的行銷,長年下來已經難以導正國人對保險的正確認知,讓國人的平均保額始終無法有效拉升,讓投保率超高的台灣成為「很不保險」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