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保險新聞 保險新聞
你的儲蓄險保單,被保險公司調降利率了嗎?這跟保險業增資,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一群歐洲會計師關在房間裡面研究的新會計制度,讓你我的保單報酬率縮水?
32歲的呂小姐,最近已經數度找上她的保險業務員。3年前,她買了新光人壽的儲蓄險,6年期、10年期、20年期都各買一張,每年要繳保費17萬。當初她入手時,宣告利率都維持在2.88%,沒想到4月首度調降至2.7%,5、6月也凍漲。她焦急地問業務員,利率還會繼續降嗎?
呂小姐不是這波儲蓄險吹「降息風」的唯一苦主。一位外商壽險公司主管也向媒體哭訴,自己是富邦人壽的老保戶,手上不少儲蓄險,富邦不但調降多張儲蓄險保單,降幅也不小。
但真正讓保戶不安的是,儲蓄險停售潮方興未艾。7月1日起,遠雄人壽、宏泰人壽都有台幣和美元利變壽險停售。「以後會不會買不到儲蓄險,」已經成了懸在所有保戶心上的大石。
最近,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系主任彭金隆當起了親朋好友的「張老師」。就連去菜園種菜,想忘掉煩塵俗事,都被隔壁菜園的「菜友」問,如果不買儲蓄險,錢要往那裡去。「大家都好焦慮,」已經接了無數朋友電話詢問的他苦笑。
5月中,旗下有大型壽險公司的金控股,遭遇一波外資報告的空襲。花旗環球出具報告,聲稱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和台灣人壽,為了接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7號公報(下稱IFRS 17),合計要增資2780億。
主要是,3家保險公司的高利率保單的資金成本仍高於市場利率,代表保險公司靠投資賺取報酬率,仍付不起承諾給保戶的利率,保險公司可能會虧錢。花旗降評國泰金至「賣出」,目標價由43元下修至39元。
報告一出,國泰金和富邦金股價,雙創今年新低,國泰金5月17日股價盤中更跌破40。子公司為台壽的中信金,當周累計跌幅2%。
壽險公會具文反擊,高利率保單對保險公司的影響下降,花旗報告只算高利率保單為保險公司帶來的利差損,未考量預定利率4%以下的保單的利差益,以及其他舊保單有費差益和死差益的貢獻。
小辭典:何謂利差、死差、費差
保險公司的利潤來源,分成利差、死差和費差。當保險公司拿保費去投資,得到的收益率,高於當初保障給保戶的利率,產生的盈餘就叫利差益,反之叫利差損。死差來自實際死亡率與預期死亡率的差距,如果實際死亡率低於預期,保單就有死差益。反之叫死差損。費差是指保險公司的營運成本費用,涵蓋通路佣金、業績獎金、行政和人事支出。當實際經營成本比附加保費少,保險公司就有費差益,反之形成費差損。
國泰人壽執行副總經理林昭廷也說,保險公司要增資多少,取決於對未來市場利率的預測,但目前精算學會仍在用模型試算,尚未定案。意思是,全體保險業要增資多少,現在沒人估算得出來。
不論是廣大保戶或股民,這一波金融市場擾動共同指向6年後「可能」在台灣上路的IFRS 17。可能的意思是,因為迄今金管會並未宣布確切的時程。
儘管歐盟已確認在2022年保險業全面實施IFRS 17,韓國也同步。但美國、大陸態度不明。
台大教授出身,曾任保發中心、宏泰人壽董事長,現任大陸泰康集團財務長的周國端透露,大陸財政部主張要實施,以國際接軌,但保監會反對。他不以為然地說,一群關在房間的歐洲會計師研究了20年,討論出的遊戲規則,為什麼能決定各國保險業的未來?
有如蝴蝶效應,歐洲小房間裡的規則,已經衝擊台灣一年保費7千多億的儲蓄險市場。到底IFRS 17是什麼?
IFRS 17是由歐洲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制定的標準。1997年開始討論,因為對保險業影響巨大,拖了25年,才在2022年實施。新制和舊制最大的差別是,對每張保單負債的評價不再鎖定發行時的市場利率,而要隨市場利率調整。
過去幾十年,台灣市場利率下跌,保險公司以前發的高利率保單,要下調貼現率,代表保單負債會變大。保險公司若有愈多高利率保單,潛在負債的增幅也愈大,因此外界才擔心保險公司資本不足。
全球實施IFRS 17的初衷是,強化國際間保險公司財務報表的可比較性和利潤透明。
因應IFRS 17,金管會為什麼出手第一個管的是儲蓄險?主要是保險公司要平抑高利率保單的衝擊,就要多賣能賺錢的保單。儲蓄險對利率的敏感度最高,躉繳(一次繳)的保單利潤又最少,加上台幣的投資工具有限,保險公司跟保戶收了錢,面臨資金去化困難,因此才掀開台幣躉繳儲蓄險的停售潮。(延伸閱讀:停售效應 壽險傳統保單大賣)
事實上,台灣市場競爭下,儲蓄險提供給保戶偏高的報酬率加上儲蓄險占比過大,宛如慢性病般,正在蠶食保險公司的財務體質。
林昭廷坦言,同樣重視儲蓄的華人社會,中國、日本、南韓賣的儲蓄險,預定利率都跟該國10年期公債相當或稍低。
台灣的台幣儲蓄險,卻遠高於10年期公債殖利率0.7%。甚至,原本該跟著市場利率調整的宣告利率,也從來不動,讓保險公司承擔不合理的風險。
一張儲蓄險保單,分成預定利率和宣告利率。預定利率是保險公司給保戶的保證報酬率,不受市場利率浮動;宣告利率則隨市場利率變動,每個月可調整,但不低於預定利率。
業務員和理專在賣儲蓄險,依據宣告利率,試算內部報酬率(IRR),告訴保戶儲蓄險的利息優於定存。
台灣保險業是靠著海外投資,才能給保戶相對高報酬。但海外投資要看匯率和國際金融市場的眼色,去年全體壽險業光避險成本,就承擔2200億,衝擊各家保險公司的淨值。
一位不願具名的外商壽險業總經理直言,保險公司都知道繼續這樣賣儲蓄險會出事,但上市公司有董事會、股東的壓力,為了拚市占率,大家停不下來。「這是easy money,只要宣告最高,錢就來了,」這位總經理形容。
「論儲蓄險的功過,它其實解決銀行的問題,也解決民眾投資的問題,也解決保險公司利差損的問題。只是長遠下去,對保險公司真的壓力太大,」彭金隆持平地說。
2000年到2002年間,台灣銀行1年期定存利率從5%急墜至1.875%。過去台灣累積龐大的定存戶,本來靠定存利息賺收益,存戶發現利息變薄,紛紛把錢挪到儲蓄險,一樣保本,且報酬率比定存高。
保險公司為了改善早期高利率保單的利差損,也要靠著賣儲蓄險,從市場吸收低成本的資金,去海外投資賺錢,降低資金成本。對銀行來說,存戶解約,不但少了龐大游資的負擔,還能通過銷售保單,增加財富管理收入。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台灣投資人深受連動債虧本所苦,投資人嚇怕了,開始搬大筆大筆的錢到儲蓄險。彭金隆回憶,幾乎家家戶戶全民運動,拿錢去銀行,銀行都問你要不要買儲蓄險,民眾相信保險公司不會倒,讓儲蓄險變成替代存款市場。
去年全體保險公司賣的保單,合計保費收入1.38兆,光儲蓄險就占54%,等於從保戶手上吸收7千多億元。
這麼多的錢,考驗保險公司資金去化的本事。2012年,國泰人壽率先鳴槍,停售台幣躉繳儲蓄險,就是擔心錢投資不出去。(延伸閱讀:高儲蓄保單 明年恐絕跡)
今年來,金管會整頓保險業,鼓勵保險業多賣保障型商品、調降儲蓄險宣告利率、儲蓄險要提高死亡保障,目的都是讓保險公司的獲利來源分散,淡化保險公司的獲利隨市場行情波動。
「現在是給保險公司一個喘息的機會,本來沒人敢降宣告利率,現在因為金管會要求,大家總算能稍微休兵一下,」彭金隆笑說。
面對保戶哀鴻遍野,林昭廷斬釘截鐵地說:「儲蓄險絕不會消失!」
只是,保戶要面對的新現實是,儲蓄險不再如過去吸引人。市場預期,宣告利率調降的趨勢不變,意味著保戶手上的舊保單,報酬率將會不如預期。
明年的新保單,將有大改版,包括預定利率調降、死亡保障提高、儲蓄比重降低。台灣人壽總經理莊中慶舉例,假設宣告利率2.5%,代表保單未來增值的部分,會從保單現金價值,轉移到死亡保額,一樣的宣告利率,以後保戶解約,領到的錢會變少。
儲蓄險變不值錢,不只影響保戶的荷包,更衝擊國人的退休生活。
根據台壽和跨校團隊合作的退休金準備調查,定存和保險最受民眾歡迎。且偏好的保險類型中,有五成以上是買儲蓄險,占最大宗,從25歲到65歲以上,所有年齡層購買儲蓄險的比重,都遠高於投資型保單。
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接受《天下》專訪,也認為,面對投資偏好保守的投資人,台灣現在沒有好的理財商品和退休制度,才讓台灣人都把儲蓄險當成退休理財商品。「進入人生下半場,大家擔心的是死不掉,不是擔心死掉,」彭金隆說。
他認為,台灣不缺早期死亡的保障型商品,如死亡險、意外險,缺的是保障人生下半場的商品,要有固定給付,活愈久,領愈久。目前市面上的年金險並不熱銷,且收益率比不上收房租或債券配息,「一點都不吸引人,」彭金隆說。
眼下,金管會也面臨監理政策的選擇。
發源於歐洲的IFRS 17,因為歐洲社會安全網健全,民眾買保險是額外的保障,再加上經過50年的保單調整,歐洲國家除德國外,已經都以投資型保單為主,連長天期的健康險都很少。
但台灣不但保單調整起步比人家晚,社會安全網也不如歐洲,因此大量民眾是靠著儲蓄險,在為退休做準備。因此,李長庚和周國端都認為,全盤接受IFRS 17的遊戲規則,是很有問題的。
「要不要解決問題?要。要不要接軌?要。怎麼接軌?是要聰明地接軌,不是自殺式接軌。很多人亂講,我說,除非政府不要這個產業,」李長庚語氣不耐。
周國端覺得更重要的是,監理機關應該是透過會計制度和監理政策,引導台灣保險業去賣對的產品,包括對保險業本身有益,並要能解決台灣社會保障、退休的不足。
台灣是小市場,不可能像美國、大陸可以自訂遊戲規則,關鍵還在如何平穩過渡。目前保險業、學界對花旗報告的增資說,並不買單。金管會也罕見具文駁斥,某金控內部資料預估,6大壽險公司要增資上兆的說法,並不屬實。
沒想到,市場形容為大魔王的IFRS 17,其實是躍過保險公司,在對全體保戶扒皮喝血。(責任編輯:吳凱琳)
不只保戶受害,股民也難逃狙擊
IFRS 17到底是什麼?
為何金管會第一個要管的是儲蓄險?
儲蓄險會因此而消失嗎?
台灣的退休理財產品明顯不足
台灣該不該全盤接受新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