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粉絲團
Face Book

首頁 最新消息 投資理財 投資理財

「無腦理財」妖言惑眾?念財經系,投資一定賺錢? 施昇輝:「個人」「工作」理財大不同
發佈時間-2020/7/22

青春向錢看-施昇輝  焦點新聞  shutterstock  2020-07-02 17:05


繼之前去跟一群國三畢業生演講「投資理財」後,上個月曾連續兩天到不同科技大學,向商管科系學生演講。前一次的挑戰是國三生可能完全沒有投資理財的基本概念,這次挑戰顛覆大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投資理財觀念。

近年演講都以「無腦理財」或「佛系理財」為主題,但這些商管科系學生當然應該要「有腦」學習,怎麼可以「無腦」呢?如果他們認同我的作法,從此不再認真上課,我豈不得罪了邀請我去演講的教授?

幾年前,曾聽到一個廣播節目上,有財經系教授痛斥我的「無腦理財」是妖言惑眾。他說,如果無腦就能賺錢,大學財經系都乾脆關門算了。不過我想問的是,念了財經系,投資就一定能賺錢嗎?顯然也不一定吧!

個人理財追求安全 工作理財追求績效
 
為了怕同學聽完我的演講,開始懷疑在校所學知識,所以我在一開始,就跟大家說:「今天分享的無腦理財,是用在『個人』理財上,你們在學校該認真學習的,是以後在『工作』上要用到的理財,請大家千萬不要混淆。」

我接著說:「個人理財追求的是保守和安全,但工作理財如果太保守,就很難表現出績效。」換句話說,如果這些學生以後是在證券公司自營部,或投信公司任職基金經理人,當然不能只買和大盤完全連動的ETF,而必須用學校所學,來慎選個股,以求打敗大盤,才有可能在工作上有所表現。這時,當然要在學校好好學習財務分析和技術分析。


在工作上為公司買的股票,其實個人是不能同步買進,也不能賣出,否則就有違反相關法令疑慮,這也是「個人理財」和「工作理財」必須劃分清楚的重要理由。

除了股票之外,個人在「買」保險和「賣」保險上,也該用不同的理念。個人買保險,我主張不該買和投資連結的商品,但如果同學未來要擔任壽險顧問賣保險給客戶時,當然要了解各式各樣,其中當然也該包括所有和投資連結的保險商品,所以必須在求學期間,好好學習所有和保險相關的知識。

個人理財不碰期貨 財經科系學生必懂
 
對於期貨,我一向是希望大家在投資理財上「千萬別碰」,但我卻鼓勵同學一定要好好學習期貨、選擇權、權證,以及其他所有的衍生性商品,因為這樣就有機會進期貨公司上班,屆時就能得到較高的薪資。換句話說,期貨的學習,以後該用在「工作」上,而不是用在「理財」上。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其他理財工具的學習上,包括外匯、黃金、債券,以及房地產上。

有一個同學在Q & A時間問我:「如果在工作理財上,績效很好,為什麼不能同時用在個人理財?」我回答:「首先,你不能保證你的積極、有腦的操作永遠都對;再來,工作理財萬一虧損,是虧到公司的錢,公司的資金狀況絕對優於個人,也就是風險承受能力高於個人,但個人理財如果虧錢,就是虧到自己的錢了。」

我常用的Power Point簡報檔,總是以「不要再認真學習,但不放棄賺錢的夢想」做首頁,但在這兩家科技大學演講時,我拿掉了,因為實在不適合用這兩句話做開場,不然教授和學生可能當場都很難接受。個人「理財」當然無須認真學習,但學生為了以後「工作」,怎麼可以不認真呢?

其中一次是該校「投資學」老師邀我去課堂上演講。我早到了幾分鐘,在課堂外聽到老師正在教「技術分析」中的均線理論,希望同學能看懂技術線型,才能知道何時該做多?何時又該做空?我聽了有點尷尬,因為待會兒我會跟同學說「0056隨時都可買,根本不必懂技術分析」,這不就打臉教授了嗎?

買0056領股息,是適合用在個人理財,但不適合用在工作上,因為公司主管不會只以投資領股息為滿足,一定會希望員工必須為公司賺到價差,以追求報酬率的極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