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粉絲團
Face Book

首頁 最新消息 投資理財 投資理財

沒時間學習如何理財?掌握這幾點提高「投資勝率」
發佈時間-2021/10/15

2021-10-14 16:37 聯合新聞網 / 李 雪雯


前幾天,有位年輕網友問筆者個人在平日,都看哪些投資理財節目,可以推薦給他參考、學習?他並繼續追問:如果要提升自己投資上的精準度,會建議他平時吸收哪方面的資訊才行?

筆者不敢說,自己有多大的資格,可以教導這位年輕網友「能夠致勝的投資心法」。只能從這麼多年來,觀察不少投資成功人物的心得,與這位年輕網友進行如下的分享。

目前,不論是傳統媒體,或是新型媒體的YT(Youtube)及網路上,大約有三種跟投資理財有關的內容。其一是「投資理財觀念」類(例如投資要克服人性、長期投資才能發揮時間複利的效果…);其二是「基礎知識類(個別投資工具或標的介紹)」;其三是「實際操作教戰手冊」類。

以上三種,都各有特色、重點及優點。首先以第一種為例,它的優點是「能夠替讀者建立正確的投資觀念」。但一般來說,所謂的「正確觀念」,不外乎是「長期投資,才能發揮時間複利效果」,以及「投資成功,就是要想辦法克服人性的貪婪」。

這類訊息重不重要?很重要,但不是筆者認為,「能夠提升投資精準度」的重要訊息。更何況,既然是所謂的「人性」,老實講,大多數人想要徹底改變,恐怕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接下來第二種的「基礎知識類」。筆者認為,除了多數理財大眾會在個人及家庭資產產配置中,會用到的股票、共同基金、ETF與債券的介紹外,其餘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介紹,就當做「增長見聞」就好,也不必花太多時間詳細了解。

筆者建議這位年輕的網友,可以花較多時間吸收的,是第三種,與實際操作有關的資訊。理由很簡單:決定投資是否能賺錢的,永遠是「低買高賣」,而與它是不是股票、ETF或債券,沒有太大的絕對關聯性。

當然,能決定投資人「低買高賣」的分析方法,包括「基本面分析」與「技術面分析」,都各有堅決相信的死忠擁護者存在。但是,筆者根據多年來的觀察認為,兩者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因為,不管是基本面或技術面(特別是技術面分析),如果都是採用「過去的資料(技術面分析100%是過去資料,但財報分析也不遑多讓)」,大概都無法預先知道「完全不按牌理出牌」的突發狀況。

前幾天,有位年輕網友問筆者個人在平日,都看哪些投資理財節目,可以推薦給他參考、學習?他並繼續追問:如果要提升自己投資上的精準度,會建議他平時吸收哪方面的資訊才行?

筆者不敢說,自己有多大的資格,可以教導這位年輕網友「能夠致勝的投資心法」。只能從這麼多年來,觀察不少投資成功人物的心得,與這位年輕網友進行如下的分享。

目前,不論是傳統媒體,或是新型媒體的YT(Youtube)及網路上,大約有三種跟投資理財有關的內容。其一是「投資理財觀念」類(例如投資要克服人性、長期投資才能發揮時間複利的效果…);其二是「基礎知識類(個別投資工具或標的介紹)」;其三是「實際操作教戰手冊」類。

以上三種,都各有特色、重點及優點。首先以第一種為例,它的優點是「能夠替讀者建立正確的投資觀念」。但一般來說,所謂的「正確觀念」,不外乎是「長期投資,才能發揮時間複利效果」,以及「投資成功,就是要想辦法克服人性的貪婪」。

這類訊息重不重要?很重要,但不是筆者認為,「能夠提升投資精準度」的重要訊息。更何況,既然是所謂的「人性」,老實講,大多數人想要徹底改變,恐怕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接下來第二種的「基礎知識類」。筆者認為,除了多數理財大眾會在個人及家庭資產產配置中,會用到的股票、共同基金、ETF與債券的介紹外,其餘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介紹,就當做「增長見聞」就好,也不必花太多時間詳細了解。

筆者建議這位年輕的網友,可以花較多時間吸收的,是第三種,與實際操作有關的資訊。理由很簡單:決定投資是否能賺錢的,永遠是「低買高賣」,而與它是不是股票、ETF或債券,沒有太大的絕對關聯性。

當然,能決定投資人「低買高賣」的分析方法,包括「基本面分析」與「技術面分析」,都各有堅決相信的死忠擁護者存在。但是,筆者根據多年來的觀察認為,兩者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因為,不管是基本面或技術面(特別是技術面分析),如果都是採用「過去的資料(技術面分析100%是過去資料,但財報分析也不遑多讓)」,大概都無法預先知道「完全不按牌理出牌」的突發狀況。

聽到這裡,筆者也終於了解這位年輕網友真的想法。其實,這位年輕朋友真正的問題在於「沒有或不太想花太多時間,在累積自己的投資功力」。且這樣的想法,也並非少數特例,擁有類似想法的民眾並不少。但筆者認為,自行投資並非完全不可行,但只限於兩種情形:

其一,沒做足功課之前,真的不宜輕率進場投資。根據筆者長期的觀察,投資人想要累積投資功力,並沒有特別的捷徑,唯有花上非常多的時間與精力、逐步累積,才有可能達到。當然,如果當事人天資聰穎,時間或有可能縮短,卻沒有可能「一步登天」。

假設一般大眾真的沒有時間,或是根本不想花時間或精力,在慢慢累積投資功力,筆者真是要奉勸這些理財大眾,不要輕率地自己選擇,或聽信他人的所謂「明牌」隨便投資,可以試試以下第二道方法。

其二,如果真的完全不想,或沒有空做功課,就只能直接透過「買下一整個市場」的方式投資。如果覺得自己沒有太多時間「做投資的功課」,卻又想透過被動投資幫自己累積另外一筆收入,筆者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買市場」的方式投資。

這裡所指的「買市場」,可以是共同基金或ETF,但是,重點絕對不在於單一地區、國家(但投資人住在台灣,單買台灣市場是完全OK的,理由會在文章最後解說)、產業或主題(更不能是槓桿操作的標的),而是「買下一整個市場」。


舉例來說,如果看好全球股票市場(除非整個地球停止轉動、各國經濟自此歸零,否則,市場只會偶有下跌,但長期來看,全球股票市場的走勢一定向上,而非向下),就直接買全球股票型基金或ETF(個人比較建議ETF),而不是什麼單一的區域、國家或產業的標的。

這樣一來,投資人可以享有兩大好處:其一是「不會因為『單戀一支錯誤的花』而賠錢」;其二是「完全不用自己傷腦筋進行資產配置」。但是,投資人「唯二」要注意的,一是「相關費用成本相對最低」,二是「原型(完全複製大盤指數,而不是特殊產業主題)」、「非槓桿操作(例如正二、反一等)」等。

最後,筆者還要再進一步,解釋一下可以「單買台灣市場」的兩大原因:其一「匯兌風險」。特別是準備一輩子生活在台灣的投資人,在「未來使用的是新台幣」之下,也真的沒有必要冒著「匯兌損失會降低報酬率」的風險。

其二,則是投資直接海外直接或間接成本不低。除了透過境外基金或ETF,國人如果要直接投資海外(例如國內證券「複委託」交易),投資成本都會非常高,自然會侵蝕掉一部的較高獲利;但如果透過非正式管道,除非有極強的外語能力,否則,投資前、中、後遇到問題、麻煩或糾紛時,投資人恐怕是很難招架及自行解決的。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