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稅務資訊 稅務資訊
2022-03-07 00:18 經濟日報 郭家君
矽晶圓大廠環球晶因德國外資審查機關未能及時完成審核,於今年2月初宣告對德國世創(Siltronic)收購案失敗。環球晶依協議甚至須支付世創5,000萬歐元的天價「分手費」。世創收購案失利,不僅粉碎環球晶成為全球第二大矽晶圓廠的企圖心,更顯示在保護主義及美中貿易戰之氛圍下,各國為保護國家安全及關鍵產業而紛紛收緊外資審查。
舉例而言,歐盟各國外資審查決定權雖繫於投資目的國身上,但基於2020年底實施之「歐盟外資審查框架條例」,如涉及半導體等關鍵技術而對集體國安、公共秩序構成風險者,歐盟則鼓勵會員國共享審查相關資訊,並允許其他會員國給予意見,其他會員國亦可請求額外資料以進行深入審查。從2020年10月到2021年6月,即約有14%的案件經深入審查,其中半數以上涉及製造業及資訊通信產業。除前開歐盟機制外,會員國也積極引入新的監管要求,如奧地利即增設5G等特別敏感產業之外資審查特別規定;德國亦擴大「關鍵基礎設施」的投資定義而增加審查範圍。
此外,美國亦早已加強外資審查密度,並擴大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管轄。例如,於美國上市之南韓半導體製造商美格納因其資產及事業均位於美國境外,故陸資於2020年收購美格納並未向CFIUS申報,惟CFIUS於交易消息公開後即認定該收購案落入管轄並要求暫停,最終該收購案也因時程延宕及其他原因而告失敗。
中國大陸亦於2020年底發布《外商投資安全審查辦法》,在既有的外商投資法上額外明文要求以國家安全角度審查。該辦法強化中國大陸監管機關的裁量權,並加強特定產業之審查密度。外資未來於大陸交易將會面對更多不確定性。
台灣過去即針對陸資來台投資設有特別嚴格之規定。為避免陸資偽裝成外資,經濟部投審會已於2020年也擴大陸資認定標準。例如流量最大電商蝦皮背後有陸資疑慮,投審會於2021年即擋下蝦皮增資案的申請,致蝦皮無法取得金管會電支業務許可。另今年2月行政院通過《國家安全法》及《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除擴大處罰對象及提高違反刑度外,並嚴格控管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外流。
面對各國保護主義興起、外資審查趨嚴,投資人應密切觀察各國法規動向,並準備因應方案。舉例而言,合約上可以透過落日條款(long stop date)及分手費機制來做部分因應;策略上亦得事先規畫切割有疑慮之技術或國家於交易範圍外。企業亦須計畫替代方案以降低對營運之衝擊,例如環球晶於世創收購案失敗後即宣布其原規劃用於收購案的1,000億資金轉為廠區擴產計畫即為一例。
(作者是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事務所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