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粉絲團
Face Book

首頁 最新消息 稅務資訊 稅務資訊

投資趨勢-時代變了 四大風險 左右投資成敗
發佈時間-2023/6/29
04:10 2023/06/29 工商時報 Blu、Putnam芝商所首席經濟學家兼總經理

隨著有關美國債務上限的討論最終結束,全球各地的投資者都鬆了口氣。美國避免災難性的債務違約,的確值得慶祝,實際上市場上還存在諸多關鍵的風險。展望未來,成功的投資者必須重視應對四種關鍵的長期因素,包括:1、資本成本增加;2、通膨率要回落至2%不容易;3、人口結構正改變經濟運行方式;4、氣候變化改變投資風險。這些因素將會影響到投資組合,並進一步塑造全球經濟的新時代。

一、資本成本增加,

必須嚴格用工管理

隨著以往接近零水平的短期利率和量化寬鬆成為歷史,需要新的策略。在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成本低廉的資本進一步鼓動下,通過承擔風險尋求收益的做法已不再適用。新的口號是「嚴格的用工管理」,且側重於在艱難的經濟環境下保持利潤率。

對美國政府而言,利率上升意味著聯邦預算中的利息支出將快速開始攀升。隨著低息債務到期,利率較高的替代性借款將會限制財政支出。財政和貨幣政策均受到限制的新時代即將到來。

二、通膨率回落至2%不易

通貨膨脹或許不會輕易或迅速回落至美國聯準會(Fed)設定的2%目標水平,因為加息應對之策勢必會遭遇新的風險。

貿易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在改變全球化進程,供應鏈成本因此增加,同時也消除了以往對通脹的下行壓力來源。在全球化的黃金時代,供應鏈的優化只有一條標準——盡可能降低成本。隨著貿易和政治緊張形勢加劇的新時代到來,來源的韌性和多元化變得舉足輕重,而且需要為之付出代價。

科技和社交媒體進步所推動的價格下降對於賦予消費者貨比三家的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進而導致競爭更加激烈,並對通脹產生下行壓力。但這一趨勢已基本結束。人工智能領域的動向更有可能集中於節省人力的進步,以便為保持利潤率帶來更多支撐,而不是通過進一步為消費者賦能來幫助抑制通脹。

三、人口結構正在改變

經濟的運行方式

許多人低估了緩慢演變的人口結構在經濟方面所造成的真實後果。隨著嬰兒潮世代退休以及缺少新的勞動者為勞動力提供補充,工資將面臨持續的上行壓力,而實際GDP增速將會放緩。實際GDP的計算方式意味著經濟加速增長的原因可歸納於勞動生產率提升或勞動力迅速增加。未來數十年,勞動力很難再出現明顯增長,而勞動生產率極其難以衡量。但從長期來看,平均1.5%至2%的生產率增幅將是普遍結果,除非科技進步能帶來巨大的飛躍。

四、氣候變化改變投資風險

除化石燃料轉型以外,對氣候的適應(尤其是天氣變化導致的遷移)將在未來幾年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經濟和政治挑戰。例如,一場持續數年、非常強大的拉尼娜現象(或稱反聖嬰現象,指太平洋赤道沿線水溫偏冷)將讓位於一場勢頭可能極為猛烈的厄爾尼諾現象(或稱聖嬰現象,太平洋赤道沿線水溫偏暖)。拉尼娜/厄爾尼諾的周期循環與全球變暖的趨勢相互重疊。問題在於最近的拉尼娜現象遏制了全球變暖,而即將到來的厄爾尼諾現象可能將加速變暖。這意味著高溫天氣增多,暴風雨更為猛烈以及南極和格陵蘭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這一切都將在近期和未來對各經濟體產生影響。

世道變幻,以往低利率、低風險和高回報的超級經濟周期已經結束。未來的財政和貨幣制度將導致資本更加昂貴,且政策嚴重受限。投資者如何適應這樣的新環境,對因此產生的不確定性採取應對措施,以及最重要的是管理因此產生的風險,將對保護投資組合及解鎖新機遇發揮關鍵作用。


文章出處: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30629000158-260209?ch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