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3 10:00 工商時報 鄭淑雲
根據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故退休規劃已是人人都必須重視的課題。然而,保單該怎麼買,才能夠符合退休所需?專家建議,可以依據醫療保障、生活照護、退休經濟等三大需求層面,投保相對應的保單,讓老後生活免煩憂。
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國人購買保單的核心價值已有所轉變,逐漸從「養兒防老」轉為「自己規劃退休準備」。富邦人壽高慶通訊處業務經理倪順良指出,早期買保單的動機多是想留愛、留錢給家人,故以提供身故保險金的傳統型壽險為主;然而,隨著少子化時代來臨,養兒防老觀念不再是主軸,而是轉為以不留負擔給下一代為前提,也因此,很多人規劃保單時,不再是留錢給子女,而是回歸到自身,預防退休風險。
不過,迎接人生下半場,將面臨哪些需求?又該如何規劃,才能夠安心歡度晚年生活?倪順良分析,老後生活必須考量三大層面,其一是醫療健康:隨著年紀增長,醫療需求漸增,加上科技持續進步,醫療費用勢必增加不少。因此,民眾必須檢視現有保障是否符合現今醫療趨勢,並且強化不足之處。舉例來說,過往癌症險僅限於住院治療才能獲得理賠,然而目前不少癌症治療已改採門診方式,所以過去買的癌症險未必理賠先進的醫療科技治療。
其二是生活照護需求:高齡化及少子化之下,扶養比持續增加,許多人為了不願意造成子女的照顧負擔,選擇由自己或另一半承擔照顧責任,因此,必須預作準備儲存照護金,才能因應聘請看護、入住養老機構等費用支付,過上有尊嚴的後半人生;同時生活照顧需求必須涵蓋生活起居及心理健康兩大面向,尤其是獨居長輩更需要關心及陪伴。
其三是退休經濟需求:健康退休前提之下,需要檢視自己的退休帳戶,是否有足夠資產支撐,直到可以安心離開人世;倘若退休帳戶的錢不足以因應老後生活所需,恐將影響到生活品質。此外,物價每年上漲,規劃退休金帳戶時,也必須將通膨因素納入考量。
迎接退休生活,哪些類型的保單必買?倪順良認為,若以退休經濟需求為考量,可以年金型保險、投資型相關保險為主,以確保未來退休之時,每個月享有穩健的現金流。同時必須再納入不健康退休風險,強化健康保障,例如實支實付、手術險等醫療保險可以支付治療過程中之費用;或者長期照護險可以支應治療後期的日常生活照護需求。
至於該花多少費用建構保障組合,倪順良建議,可以依據收入多寡,秉持「532」或「631」法則進行分配。以 「532」法則為例,可將收入分為三部分,50%用於日常生活開銷;30%做為投資理財之用,並且根據個人風險承受度進行資產配置,例如銀行定存、利率變動型保單、股票、基金等等;其餘20%則用於醫療保障規劃。
舉例來說,月收入4萬元,2萬元為生活開銷,1.2萬元用於投資理財,8千元則是規畫健康保障之用。每個人可以依據自己對於保障的重視及需求程度,決定採用「532」或「631」法則,例如希望健康保障高一點的人,可以選「532」法則;若是日常開銷較多、只能擠出較少預算買保障的人,則可以選擇「631」法則。
文章出處: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823700012-4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