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3 13:30 工商時報 鄭淑雲
隨著台灣社會高齡化的趨勢,退休規劃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富邦人壽中怡通訊處業務經理游耀鈞認為,想要安享退休生活並非遙不可及,只要及早準備,審慎評估退休後可能面臨的問題,並擬定完善的生活、醫療與長照等三大帳戶規劃計畫,才能打造理想的退休藍圖。
退休規畫三大核心保障
游耀鈞認為,成功的退休計畫應建立於三大核心保障之上,分別為月退金帳戶、醫療金帳戶和長照金帳戶,以應對退休後的各種需求。
一、月退金帳戶:基礎生活保障
退休後的生活支出是首要考量,而月退金帳戶專門用來支應日常生活費用,包含食、衣、住、行和娛樂等開銷。他強調,穩定現金流是退休計畫的基石,確保基本的生活品質。至於多少才夠用?根據工商時報2023年報導指出,維持較為舒適的退休生活,每月約需4.8萬元的月退金額。
二、醫療金帳戶:健康的隱形風險
醫療技術的進步讓平均壽命延長,但退休後的醫療費用也不容小覷。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治療費用可能耗資數百萬元,對家庭經濟造成龐大負擔。加上身體的老化,就醫頻率也會增加。
即使健保制度完善,但自費醫材和未來健保覆蓋縮減的趨勢,醫療保障是退休計畫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每個人都必須提早規劃醫療保障,分擔未來的醫療開支風險,建議優先規劃實支實付健康險、住院日額和重大傷病險。
三、長照金:最容易被忽略的龐大開銷
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長照需求日益增加。但許多人在規劃退休時,往往忽略長照開銷,卻可能對家庭經濟造成最大的影響。長照費用龐大,包含外籍看護費、營養食品和尿布等耗材,每月開支恐達5萬元,而國人平均長照年限約為10年,估算總費用高達600萬元,對家庭財務構成極大挑戰。因此,未雨綢繆,提早規劃長照財務,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課題,亦是保障家庭穩定的重要關鍵。
至於三大帳戶的優先順序,他建議,先規劃醫療金,其次依序是長照金及月退金。
新理財法則:532比例取代631
傳統的631理財法則,在現今高通膨與醫療人力成本上漲的情況下,已難以完全適用。游耀鈞建議,應採用更符合時代需求的「532理財策略」,將收入的50%用於日常生活開銷;30%用於儲蓄投資,根據自身的風險屬性,選擇合適的商品,例如定存、股票型基金、儲蓄型保險等等;20%則用於風險保障,包括醫療險與長照險等支出。
他認為,將10%的生活支出挪至風險保障,是對未來生活的最明智投資。提早準備醫療金和長照金,有助於分散風險,確保長期財務穩定。
以月收入5萬元的30歲族群為例,建議每月1萬元(收入的20%)用於醫療和長照規劃;1.5 萬(收入的30%)用於儲蓄和投資,其中的5千元可做為月退金累積,選擇定存、股??票型基金或儲蓄險等商品,利用時間複利的優勢,滾動出可觀的退休金,剩餘1萬可以靈活運用於短期人生目標的資金規劃,例如購屋、結婚等。
他也指出,穩健財務規劃的秘訣,應是收入減去儲蓄,而非收入減去支出的餘額,才拿來存錢,這樣才能避免因生活誘惑而過度消費,導致無法落實儲蓄計畫。
不同年齡階段 規劃重點不同
不同年齡階段對資金配置的需求有所不同,以年輕族群為例,他指出,此階段應平衡生活品質與未來規劃,可適度降低退休儲蓄比例,兼顧當下生活的滿足感。隨著年齡增長及收入提升,再逐步增加月退金規劃預算。另外,應考量可承受的投資風險,如股票或基金,以增加財富增值機會。
中壯族群則需逐步轉向穩健型投資與保障規劃,且因家庭責任較重,應提高醫療與長照支出比例,以因應健康風險。同時檢視已累積的退休金,依家庭需求調整資金分配,確保退休生活無虞。
游耀鈞強調,退休規劃是一項長遠的目標,需要及早開始,可享受較低的保費,為退休生活提供充足保障。尤其在醫療費用與人力成本持續上漲的趨勢下,當下投保就是最好的時機。只要透過合理分配資金、選擇合適的保險商品,為退休生活做好完善準備,相信未來的自己會感激現在的你所做的預先準備。
文章出處: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1213701151-4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