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粉絲團
Face Book

首頁 最新消息 稅務資訊 稅務資訊

報稅季來臨,節稅要點不可輕忽
發佈時間-2025/4/21
2025.04.20  03:00  工商時報  社論

報稅季節將至,今年除了因美國關稅政策的干擾,延長繳稅的期間外,個人所得(不含境外所得)申報綜合所得稅還有五大利多,分別是:一、免稅額增加。二、標準扣除額提高。三、部分項目特別扣除額提高。四、課稅級距調高。五、基本生活費拉高。而個人節稅原則就是「涓滴不漏」四字,把能扣除的費用拉到最大,尤其應注意標準扣除額與列舉扣除額這兩項目,操作的空間最大。

分析今年報稅的利多,以免稅額增加(每人9.7萬元,納稅人及配偶與受扶養直系尊親屬年滿70歲者,每人14.55萬元)、標準扣除額提高(單身13.1萬元,夫妻26.2萬元),以及課稅級距調高等三大項目為主,因每個人都能適用,減稅的效果最大;至於部分項目的特別扣除額增加,例如,薪資扣除額、身心障礙扣除額、幼兒扣除額、租金扣除額等,只要符合財政部相關的規定都可扣除,但納稅人可操作的空間不多。

依稅法規定,納稅人報稅在標準扣除額和列舉扣除額兩者中,只能擇一適用,由於標準扣除額是按固定金額扣除,且不用提出任何單據舉證,申報較簡單,而列舉扣除額共五項,分別是:捐贈、保險費、醫藥及生育費用、災害損失、購屋借款利息扣除(每戶申報扣除上限30萬元),且列舉扣除額各扣除項目,納稅人必須提供相關單據,申報較麻煩。

依2022年報稅資料顯示,全部報稅戶數有662.9萬戶,採用列舉扣除方式申報的只有72.3萬戶,比重為11%,但這1成多的人是所得較高者,適用稅率在40%以上者,採用列舉扣除申報比重高達8成。

納稅人申報要選擇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非常簡單,如列舉扣除額項目合計的總扣除金額,大於標準扣除額的金額(單身13.1萬元,夫妻26.2萬元),就要選擇列舉扣除額申報,否則即採標準扣除額。

從實務面來看,列舉扣除額的五個項目中,一般人較會用到的分別是:保險、醫藥費以及購屋借款利扣除等三項。所以,當納稅人是屬於存股族、房貸族,或去年有重大醫藥費支出等三類族群,則列舉扣除額合計可扣除的金額,很可能會大於標準扣除額,此時採取列舉扣除額申報較有利。

以存股族來說,投資主要目的是想領取股利,股利可能含有可列舉扣除的補充健保費。依稅法規定,納稅人列舉扣除保險費時,屬於商業保險、勞保和其他保險,合計可扣除的上限是每人2.4萬元,但列舉扣除繳納的健保費(含一般健保費和補充健保費),可扣除的金額沒有上限。

依衛福部規定,存股族單次領取的股利超過2萬元,須就每筆股利加課2.11%的補充健保費,但如果納稅人單次領取股利超過1,000萬元,只能以1,000萬元為上限,這1,000萬股利要交2.11%補充健保費,即21.1萬元。因此,如存股族去年投資多檔股票,且分次領取多筆股利,就要注意股利中所含已納的補充健保費,和其他可列舉扣除項目合計可扣除金額,超過標準扣除額的金額要採列舉扣除額申報。

至於個人的醫藥及生育費用,只要納稅人拿出合乎財政部規定的單據,列舉扣除醫藥費沒有上限,所以,去年納稅人若有重大醫療支出,可看這些醫療費加上其他可列舉扣除項目,若合計可扣除的金額超過標準扣除額,就採用列舉扣除申報,較為省稅。

房貸族繳納的貸款利息,可列舉扣除的上限是每戶30萬元,由於目前是高房價時代,買房的貸款金額通常相當高,每年繳納的房貸利息很可能超過30萬元,超過標準扣除額的金額,就要採用列舉扣除申報。

報稅時採用列舉扣除申報,須準備各項費用的單據,程序上較麻煩,但要節稅不能怕麻煩,所得愈高者愈是如此,才能看好自己的荷包。



文章出處: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420700029-43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