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粉絲團
Face Book

首頁 最新消息 投資理財 投資理財

名家觀點/金融創新...管理觀念要更新
發佈時間-2016/4/19

名家觀點/金融創新...管理觀念要更新

2016-04-13 04:47:00 經濟日報 胡一天

金融業固有的形象,往往是穩重之中暗藏玄機,彷彿跨國銀行總部大樓,看上去像經歷時空變遷考驗仍屹立不搖、以不變應萬變的大教堂,但若仔細研究其建築結構,又能發現很多因時制宜、內外交逼造成的細微改變。這些改變,就是資本與權力的鬥爭與競合,透過不同形式的金融商品與服務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刻下的痕跡。金融是一個需要透過創新「不斷革命」的行業,只是變化往往難以覺察。

金融科技的發展增加金融業變革的壓力,但並非金融創新的原力。客戶、產業與市場的變化,才是讓金融業前進的原力。

互聯網的高速演進,加速客戶需求與商業模式更迭的頻率與幅度,這是殘酷的現實,也是不可逆的趨勢。若金融業一成不變,不能配合局勢快速變化,那就只剩下錢而已。錢,在全球央行狂印鈔票的時代,其實沒那麼值錢。

金融創新究竟是怎樣煉成的?金融創新其實非常理工,接近太空總署造火箭射人上天,但是出發點是為了獲利。以過去幾年很流行的「天災債券」為例,零利率讓債券投資人追求高收益利息,農產品的供需雙方也想對沖氣候猛烈變遷的風險,唯利是圖的金融家就開始設計產品,嘗試建立數理統計模型來評估天災風險,分析市場行情,掌握客戶需求,為新金融商品定價,透過精心計劃的宣傳策略,活絡買賣,建立可持續的業務態樣。

金融新商品的開發週期可略分為下列階段:(1)一小群交易員、銀行家與金融工程師察覺商機而著手開發新商品;(2)透過模擬、實驗與試點,金融機構撮合客戶開始買賣新商品;(3)買賣價差因成交量增加而收窄;(4)相關研究推廣報告陸續發表,提升人氣;(5)產品定價與風險控管模型逐漸標準化;(6)新商品交易功能成為金融機構資訊系統的標準配備;(7)相關法律文件標準化;(8)風控部門對新商品逐漸熟悉而放寬資本計提的要求;(9)金融監管機關終於跟上市場發展的步調,開始制定一系列監控稽核的程序;(10)新商品成為主流商品,金融機構開始研發其衍生品。

這個周而復始的過程,是金融原力的光明面。但金融受到物理、經濟、法律與文化的約束,是人用一系列規則創造出來的「虛擬實境」。其中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就是人性。回顧金融發展史,幾乎所有合法的金融活動都曾經被認定為非法。人性的貪婪與恐懼,被金融原力的黑暗面所扭曲、放大,造成各種高槓桿投機泡沫。金融的發展邏輯源自人性原欲,是超國界、超主權的動力,禁得了一時,禁不了一世。

全球化時代,結合網絡科技的金融資本會不斷透過各種形式進化,在各種人為建構的市場壁壘之間尋租套利。對「秩序」與「安定」有審美偏好的政府官僚而言,這類挑戰既得利益的行為或許惹眼,但若沒有這些「投機」,人類或許還在用石板與貝殼記帳。太老成持重不僅無法規避風險,反可能加大風險。鼓勵創新的金融監管核心理念,是替行業建門檻,不是為市場埋地雷。積極前瞻,以開放心胸面對及管理風險,正是急於加速鍛鍊金融科技創新的台灣必須追求的態度。

(作者是金融科技新創投資人)